《表2 2016年6月30日03—07时北京地区总闪、云闪、地闪特征》

《表2 2016年6月30日03—07时北京地区总闪、云闪、地闪特征》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北京一次大雹天气过程的闪电活动特征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6月30日03—07时共发生闪电1188次,其中云闪为531次,正云闪为340次,占总云闪为64.03%,地闪为657次,正地闪为272次,占总地闪41.40%,略小于冯桂力等[20]分析多次降雹天气过程后得到的平均正地闪比例45.5%,而以往的研究表明对于普通雷暴均以负地闪活动占主要地位,由此可见,在造成冰雹天气的雷暴过程中,正地闪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普通雷暴。正地闪的形成原因有很多,大部分研究人员认为冰雹云的电荷结构可能与正常的三极性(或偶极性)电荷结构正好相反(具有反极性电荷结构)可能是导致正地闪比例较高的主要原因。此外,MacGorman和Burgess[2]研究认为冰雹天气中正地闪比例较高的可能原因有两个:一是倾斜偶极性电荷结构,即由于强风切变的作用,雷暴上部的正电荷区与中部的负电荷区发生倾斜,减少了负电荷对正电荷的屏蔽作用,发源于云上部的正地闪增多;二是雷暴云下部正电荷区增强,使正地闪增多。大量研究表明,正地闪与灾害性天气的发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对雷电流强度的分析表明,无论是正闪还是负闪,云闪的平均雷电流强度都小于地闪;无论是云闪还是地闪,正闪的平均雷电流强度都大于负闪(表2)。支树林和楼桂杰[21]在分析江西降雹过程中的闪电活动分布及其演变特征时也表明,正闪强度普遍强于负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