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化合物Ⅰ~Ⅲ的分子量及荧光性质》

《表1 化合物Ⅰ~Ⅲ的分子量及荧光性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靶向Aβ聚集体的嘧啶及吡啶荧光探针的生物学评价》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色谱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150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90∶10),流速1.0 m L·min-1,检测波长450 nm。精密称取适量化合物Ⅰ~Ⅲ溶于乙腈中,并用乙腈稀释至1μmol·L-1,取20μL进样,记录色谱图;精密称取3 mmol化合物溶于3 m L乙醇中(超声助溶),取乙醇稀释至终浓度为1~200μmol·L-1,以无水乙醇校准背景,测定紫外吸收系数[21];精密称取适量化合物溶于乙醇(或PBS)中,并分别用对应溶剂稀释至1μmol·L-1。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进行荧光检测。固定激发/发射波长并于300~700 nm连续扫描发射/激发波长。以罗丹明B为标准对照品(Φ=0.71)测定化合物的荧光量子产率[22]。由表1可知:具有小分子量(小于300 Da)的化合物Ⅰ~Ⅲ,在乙醇和PBS溶液中均表现出了极大的斯托克斯位移(大于100nm),同时表现出了较大的摩尔吸收系数与荧光量子产率(图3、4)。较大的斯托克斯位移、摩尔吸收系数与荧光量子产率能够提高荧光效率,避免探针受背景信号干扰,增强特异性结合能力,是荧光探针筛选的重要指标。其中,化合物Ⅲ的摩尔吸收系数达到了5.0662×104mol·L-1·cm(在PBS中为5.0176×104mol·L-1·cm),3个化合物的量子产率均明显高于ThT(1.00%)[23]。化合物Ⅱ的分子结构中用噻吩环替代了化合物Ⅰ中的苯环,最大发射波长发生了红移(乙醇中16nm;PBS中27 nm)。嘧啶环比吡啶环上多一个氮原子,能够影响氢键结构和质子化作用[21],故含有嘧啶的化合物Ⅲ与吡啶结构的化合物Ⅰ相比,最大发射波长发生了更为明显的红移(乙醇中49 nm;PBS中47 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