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中国“人口红利”的演进 (1952-2017年)》

《表2 中国“人口红利”的演进 (1952-2017年)》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质量:制度红利与人口红利的叠加效应》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根据《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整理。

第二,表2和图1的数据分析表明:从中国人口结构的时序统计角度观察,截至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人口红利”并未得到充分释放。统计发现,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1949-1978年),尽管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处于从积聚期到释放期的发展阶段,劳动适龄人口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4873万人增长到1978年的55743万人,人口抚养比自1966年达到历史峰值(81.1%)就开始逐年下降;但是,中国却并未充分运用“人口红利”的比较优势,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大起大落”,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具体而言,GDP总量同比增速既有1952-1957年均9.2%、1961-1965年均15.1%的高速增长阶段,也有1960-1961年、1966-1968年的负增长阶段。这一时期,GDP总量增速既有1958年(18.3%)这样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增长的历史峰值,也有1961年(-26.5%)这样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下滑的谷底。进一步,将新中国成立前30年的经济增长划分为1949-1966年、1967-1978年两个阶段,比较上述两个不同历史时期人均GDP同比增速与人口总抚养比的相关系数,我们发现:对于1949-1966年而言,人均GDP同比增速与人口总抚养比的相关系数为0.065,即对于这一时期而言,在人口总抚养比较高的年份,人均GDP增速相对较高,而这是背离人口总抚养比下降有利于长期经济增长的理论假说的。对于1967-1978年的“人口红利”而言,人均GDP同比增速与人口总抚养比的相关系数高达-0.347,该相关系数不仅符号上与上述两组数据在1978-2017年的相关系数相同,在绝对值上更是大于1978-2017年的对应指标。对于这一时期而言,在人口总抚养比较低的年份,人均GDP增速相对偏高,这看起来似乎符合“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假说,但细究起来,仍有较多疑问。与1978-2017年相比,尤其是与1996-2017年相比,人口总抚养比在1967-1978年处于72.7%~80.9%的较高水平,经济体用于储蓄、资本积累的资源并不丰裕,其远未达到人口总抚养比低于50%的“人口红利”黄金率水平。那么,为什么这一时期人均GDP同比增速与人口总抚养比却具有更为显著的负向关系呢?这主要是因为“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各种政治事件对于国民经济的剧烈破坏。这一时期在“左”倾思想的影响下,人均GDP增速在1967、1968两年分别下滑8.2%、6.6%。这一时期人口总抚养比逐年下降的特征性事实,造成了人均GDP增速与人口总抚养比二者之间的较高负相关水平。数据表明,尽管新中国成立初期30年“人口红利”就在逐渐积聚、释放,但由于制度与发展路线问题,我们未能充分运用中国的人口规模优势实现经济长期增长。这说明单纯的“人口红利”并非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充分条件,“制度红利”是激发“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