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1995—2015年中国部分省域的能源消费量》

《表2 1995—2015年中国部分省域的能源消费量》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国省域碳排放空间依赖结构的非参数估计及其实证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04t标准煤

基于以上数据,本文认为样本相关系数展示的负相关情况与现实情形不符,且难以解释;而采用SG方法得到的SG相关系数对理解中国各省域碳排放之间的空间相关关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是因为,在此阶段发生了一系列影响中国各省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事件,而一个区域的碳排放水平又与其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且两者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一定的耦合关系(如碳排放较高的省份多处于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7,20]。具体说来,一是在改革开放后的1995—1998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日趋深化,市场参与主体不断增多,劳动力通过市场化与资本形成自然结合,省域之间人力资本的流动性有所增强,各省域的碳排放主要以高耗能、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驱动,但在此时段我国工业化程度较低,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轻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各省域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增长相对缓慢(见表2、表3),两者年平均增速仅为1.1%和1.2%,故多数省域之间的SG相关系数大体一致。二是我国在1999年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并于2000年正式启动。国家通过对西部投入巨资,兴建“十大工程”,开展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和青藏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增强了省域之间人才、资源、技术等的流动性,而且推动了中西部地区新一轮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快速发展,并由此带来了中国各省域对一次性能源消耗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碳的高排放,表现为1999—2001年各省域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7.9%和6.7%,并且中、西部地区省域碳排放的平均增长速度大体相似(见图2),结果使中西部省域碳排放的空间相依关系增强。三是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多边外交活动开启,商品的国外需求增加,带动资源、技术、贸易、信息等要素在省域之间的流通加快,资本的获取变得更加便利。这些因素在促进我国各省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刺激了各省域能源的消耗,从而导致了部分省域碳排放量的同步增长,进而使各省域的碳排放呈现出明显的空间依赖关系。需要指出的是在第一阶段,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199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停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工业项目法规)的影响,1998—2001年连续4年出现通货紧缩,国内投资和经济增速放缓,各省域碳排放量增幅较小,部分省份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见表3),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因经济发展效应导致的各省域碳排放空间相依关系的提升,使得该阶段整个SG相关系数仍停留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而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的青海、宁夏、甘肃和新疆,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交通条件不便,以及经济发展长期依赖于能矿资源优势形成的高能耗产业,导致其经济规模相对有限,从而与别的省域在资源、技术、信息等的关联关系不强,省域之间碳排放的SG相关系数较低,这与现实情况是相符的。至于四川与全国其它多个省域样本相关系数出现负相关的情况(见表1),本文认为与现实相悖。原因是在此阶段,尽管受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国内各省域经济仍都保持增长的势头,全国人均GDP由1995年的5 046元增长到2001年的8 622元,而同期四川与其它各省域的碳排放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见表3)。综上分析,我们认为使用样本相关系数描述中国省域碳排放之间的相关结构是不太合理的,而用SG方法得到的相关系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