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6 三种轧制工艺得到的网状碳化物平均级别和奥氏体晶粒细化比较》

《表6 三种轧制工艺得到的网状碳化物平均级别和奥氏体晶粒细化比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第一、二、三代轴承钢及其热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四)》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宝钢集团特殊钢公司在2003年10月投产的世界上最先进的棒线材生产线上进行低温终轧实验[72],生产GCr15钢14~50 mm的棒材,比较了常规轧制和低温终轧工艺的不同结果,低温终轧工艺分正火轧制和热机械轧制二种。常规轧制和低温终轧工艺分别为加热至1050~1200℃,出炉温度为1180℃经粗轧、中轧、预精轧后,在>900℃温度进入精轧,轧制后空冷;在850~900℃温度进入精轧,轧后水冷和空冷;在<850℃温度进行精轧,轧后水冷和空冷(GCr15钢析出碳化物的温度范围为909~697℃[45],按文献[23]为900~700℃,大量析出在700~850℃)。得到的网状碳化物平均级别(按YJZ84标准)和晶粒细化比较示于表6。1180℃出炉,860℃精轧后水冷却表面出现返红的温度应小于700℃,提出以600~680℃范围内比较好,相应的网状碳化物级别为<2级(平均为1.85~1.95)。文献还指出,以降低网状碳化物级别和以降低网状碳化物级别及缩短球化退火时间为目标的低温精轧,应采用热机械轧制,温度范围分别为750~840℃和750~800℃。轧后水冷温度范围均为600~680℃。如果采用在更加低的730~740℃温度区间进行“低温轧制”时由于轧制抗力增大,轧机咬入困难和轧槽磨损增加,生产成本将导致上升,因而不适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