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a LQTS危险因素》

《表1 a LQTS危险因素》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获得性长QT综合征的遗传学异常》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心电图的QT间期是衡量心室复极的无创指标,长QT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是指心电图QT间期延长、T波异常,易引起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晕厥和猝死的临床综合征。先天性长QT综合征(congenital long QT syndrome,cLQTS)发病率为1/2 000[1],由相关基因突变导致相关编码蛋白结构或功能异常所致,其中LQT1~3型约占80%[2],分别为KCNQ1、KCNH2和SCN5A基因[3]。许多临床因素能够引起QT间期延长,包括心动过缓、低钾血症、低镁血症、心脏疾病、内分泌代谢异常,尤其是致QT间期延长药物的使用,如抗心律失常药物、抗生素、抗组胺药、抗抑郁药等(见表1),而药物致QT间期延长导致心源性猝死是药物上市后退市的常见原因。这些获得性因素引起QT间期延长称为获得性长QT综合征(acquired long QT syndrome,aLQTS),住院患者发病率为0.7%[4]。其主要机制是Roden[5]提出的心脏复极储备能力下降[快速激活延迟整流钾电流(Ikr)外向钾离子流减弱]。获得性因素对QT间期的影响可轻微,也可明显延长,甚至可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及猝死[6]。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编码cLQTS心脏离子通道和调节蛋白的发现,为研究aLQTS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曙光,提示遗传变异参与并增加aLQTS的发生风险。研究发现部分aLQTS患者具有cLQTS相关的基因突变,携带常见遗传变异(人群中比突变有更高的等位基因频率)也会增加aLQTS的发生风险[7-8],这些结果和“心脏复极储备”学说相符合。临床上,aLQTS较cLQTS更为常见,正确认识aLQTS,预防诱发因素,对降低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