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研究区实验样品渗流实验结果、X衍射及孔隙结构参数》

《表3 研究区实验样品渗流实验结果、X衍射及孔隙结构参数》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致密砂岩油藏水驱油效率及微观影响因素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三叠系长6储层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φ为孔隙度,K为渗透率,rt为平均喉道半径,rp为孔隙半径,η为孔隙喉道比,rm为主流喉道半径,Chl为绿泥石含量,Ill为伊利石含量,I/S为伊/蒙混层比,Car为碳酸盐矿物含量,Sm为可动流体饱和度,WI为润湿指数。

无水期驱油效率与孔隙度和渗透率相关性均高于最终期驱油效率(图3,表3),渗透率的相关性普遍好于孔隙度,表明无水期所形成的优势通道为相对高孔高渗带,水波及范围相对较小。高孔高渗带是储层渗流的重要控制因素[2-4,7-10,20],水驱至最终期,渗流路径不断增多、增宽、波及面积增大,随着驱替过程推进逐步启动低孔低渗区域,储层低孔低渗带对样品的整体物性值贡献相对较小,导致最终期驱油效率与物性参数相关关系弱于无水期驱油效率。同时,Ⅲ类、Ⅳ类及Ⅴ类储层物性参数与驱油效率相关关系较明显,Ⅰ类与Ⅱ类储层相关性较弱,表明储层越致密物性对驱油效率影响越大,孔隙度<10%,渗透率<0.2×10-3μm2的储层驱油效率受物性控制明显;而对于孔隙度接近、渗透率相差较大的样品,渗透率高的样品驱替路径相对均匀,导致驱油效率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