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

《表1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断层稳定性分析中的初步应用》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本文搜集和整理了前人发表的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中小地震震源结果(表1,图2)。这些震源机制结果大致可分为3类。第一类是1999年以来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的中小地震震源结果(吴建平等,2004;Xu et al.,2010,2016;Zhao et al.,2013;Luo et al.,2016;张会苑等,2016)。这些中小地震的震级绝大部分为M3.0~6.0,震源机制的反演方法也大多是基于宽频带数字记录的地震波形反演方法,得到的震源机制解节面误差通常<15°,具有较高的可信度。第二类是川滇地区1976—2016年部分5.0级以上地震的全球中心矩张量反演结果。由于全球中心矩张量结果主要采用有限的全球地震台网资料,这些数据的质量略差(Zoback,1992)。第三类是主要采用P波初动和振幅比方法计算的震源机制解,此类结果基本上是基于模拟地震记录得到的,精度不高(阚荣举等,1977,1983;成尔林,1981)。虽然后2类结果的误差相对较大,但是综合分析的结果能够为波形反演结果提供对比和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