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阳江地区4.5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表2 阳江地区4.5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广东阳江地区的地壳速度结构与地震活动性》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震源机制解数据源自康英等(2005)的研究成果。

经过双差地震层析成像的反演计算,本研究最终得到阳江地区高精度的三维P波速度模型(MODEL_Final)。图7展示了5~31km共6个深度层面的速度分布图,可以看出阳江及邻区速度结构的横向不均匀性特征较为明显,5km深度的速度分布与断裂构造及地质构造(图1)有明显的对应关系。马水—河口—塘口—蒲牌一带处于高、低速异常转换带上,该转换带在塘口以北与阳春-织篢断裂走向一致,在塘口以南断裂偏向于高速一侧。转换带西侧的三甲—新圩—爵山一带表现为明显的低速异常,与该区燕山期花岗岩系对应(1),并一直延伸到地下20km处,之后新圩—爵山一带在25km深度处逐渐转为高速异常。转换带东侧的阳春—阳西一带表现为NE向高速异常,对应寒武纪变质岩系,阳春-织篢断裂的南段位于该高速异常体内,断裂带两侧出现2簇震群,其中西侧的震群位于高、低速转换带上,东侧的新湖水库震群位于高速体内。NE向高速异常体的东侧表现为幅度较小的低速异常,对应燕山期和加里东期花岗岩系,但程村附近分布有小范围的寒武纪变质岩(图1),因此低速带在程村附近被洋边海断裂所处的高速异常所截断。平岗断裂位于高、低速异常交界处,并偏向于高速异常一侧。洋边海断裂和平岗断裂交会处的地震较为集中,1969年6.4级地震便发生在此处(陈家超等,1986),其震源机制为走滑型(图2,表2)(康英等,2005),2个节面分别为NNW和NEE向,与洋边海断裂和平岗断裂的走向一致。结合6.4级地震后的现场调查资料推测,6.4级地震的孕震过程受平岗断裂和洋边海断裂共同作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