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马衔山地区断层滑动矢量反演的古构造应力矢量及参数》

《表1 马衔山地区断层滑动矢量反演的古构造应力矢量及参数》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青藏高原东北隅马衔山断裂带及周缘白垩纪——新生代沉积和构造变形历史》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σ1-最大主应力,σ2-中间主应力,σ3-最小主应力;AZ-倾伏向,PL-倾伏角;R=(σ2-σ1)/(σ3-σ1);K1hk1和K1hk2分别代表下白垩统河口群下部与上部地层,断裂代号F参照图2;表中测量点擦痕数不足4条无法精确计算三轴应力方位,但具指示意义。

这期NNW–SSE向挤压事件,区内多个观测点均保留这一期构造记录(表1),表明这期事件对研究区构造变形影响较大。研究区内早白垩世晚期地层中记录了典型的平行层面(S0)的擦痕(西果园段中MX-22处及榆中县段中MX-8处,位置见图6及图5),经地层校正后反演的初始挤压分别给出了338°/1°和180°/2°的σ1最大主应力轴方位(图6,图14B),均指示了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K12-K21)地层沉积固结之后受到近NNW–SSE方向(偶尔略偏S–N向)的初始挤压。断裂带附近同样记录该期挤压,MX21构造点处擦痕矢量配套反映近S–N向及NNW–SSE向挤压,MX21-4反映出最大主应力轴σ1为154°/11°。同时,榆中县段马衔山北缘断裂南支的MX-4观测点处(图8C)的右行走滑主断面上发育的擦痕经反演计算得到164°/6°的σ1方位,指示了NNW向挤压导致马衔山北缘断裂的右行走滑活动。另外,在早白垩世晚期地层中同样记录了反映NNW向挤压的构造观测点,如MX-72和MX78,其中MX78-1给出了330°/22°的σ1最大主应力轴方位(图14C,D)。经统计各观测点数据,最大主应力轴方位σ1均较水平,为NNW–SSE向;最小主应力轴方位σ3沿NNE–SSW向呈带状分布,统一反映了近NNW–SSE向挤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