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农村居民点景观指数的统计描述》

《表1 农村居民点景观指数的统计描述》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华北平原农村居民点演变及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以地级市为基本单元,分别计算2000—2015年四期景观指数(图6、表1),将2015年与2000年的景观指数对比,以反映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形态与结构变化。斑块密度指数(PD)的空间变化呈集聚态势,表现为北部农村居民点稀疏区的密度增加,而南部农村居民点稠密区的密度减少;斑块平均面积指数(MPS)减少的区域主要包括沧州市、德州市和东营市,增加的区域主要为济南市,其次包括江苏省和安徽省等部分地级市;斑块标准差指数(PSSD)用来衡量农村居民点间的面积规模差异,差异增大的地级市较为分散,包括东营市、济南市、菏泽市、徐州市、淮安市和淮南市等,减少的区域相对集中,分别位于北部和南部;平均最邻近指数(MNN)增加的区域主要集中于南部,减少的区域主要集中于北部,显示南部地区农村居民点密度的降低,空间分布呈现离散的趋势,而北部地区空间分布呈现集聚的趋势;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AWMPFD)总体变化不大,增加的区域主要位于中部和南部,表明该区域的农村居民点斑块形状趋于复杂。总体来看,除了斑块标准差指数外,其他景观指数都呈现不同程度的空间集聚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