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1976-2016年青藏高原地区中心城市交通圈面积比例变化》

《表3 1976-2016年青藏高原地区中心城市交通圈面积比例变化》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1976-2016年青藏高原地区通达性空间格局演变》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结合中心城市交通圈空间格局(图6)和面积比例变化(表3)来看,中心城市交通圈发展过程具有显著的阶段特征。1976年,青藏高原地区14个中心城市形成了5个12 h交通圈,分别是以拉萨为核心的日喀则—拉萨—山南—林芝交通圈(“一江两河”地区)、以西宁为核心的格尔木—德令哈—西宁—海东—合作交通圈,和昌都—玉树、康定—马尔康、香格里拉3个交通圈,覆盖22.22%的区域;区域一半以上地区仍处在中心城市24 h交通圈范围以外,12.17%的区域能够在8 h以内到达距离最近的中心城市,仅3.54%的区域处在中心城市4 h交通圈范围之内,2 h交通圈覆盖范围不到1%。到1986年,青藏高原地区交通能力得到一定程度提升,58.28%的区域位于中心城市24 h交通圈范围;12 h交通圈覆盖范围扩大到区域的31.69%,并演变为8 h交通圈,其空间范围(研究区域面积的19.06%)与1976年12 h交通圈大致相同;4 h交通圈开始沿交通线拓展,占区域面积的5.76%,形成西宁—海东、拉萨—山南2个4 h交通圈连片区;中心城市周边2 h交通圈范围扩大到1.51%。青藏高原地区陆路交通到1996年得到较大发展,73.84%的区域能一日之内、51.26%的区域能在12 h以内到达最近的中心城市;首次形成8 h交通圈连片区域,覆盖了34.38%的区域;4 h交通圈覆盖率增长至11.37%,出现西宁—海东—合作、格尔木—德令哈、日喀则—拉萨—山南—林芝4 h交通圈连片区域,玉树—昌都也逐步形成4 h交通圈;2 h交通圈范围扩大一倍,覆盖青藏高原地区3.02%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