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1954年以来重点高校数量的变化》

《表1 1954年以来重点高校数量的变化》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国政府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政策的变迁研究——基于渐进决策理论的视角》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211工程”发展报告(1995—2005)[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陈学飞.理想导向型的政策制定———“985工程”政策过程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1):145 157.

从历史上看,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行的是“重点建设、带动全局”建设思路。基于我国国情,要想尽快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只能坚持“重点建设、带动全局”方针,必须首先集中有限力量,重点支持若干所国内顶尖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支持一批基础好的高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支持一大批高校建设高水平学科,使它们的实力迅速提升,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成为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主要力量,进而带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提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一直实行国家重点大学建设政策,相关一流大学建设可以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早期。1954年12月,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议》中,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哈尔滨工业大学6所学校被确定为全国性重点大学,自那以后,“重点高校体制”开始形成并发展,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结构形成与变革影响深远。[4]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虽然中国政府确定重点大学数量在不停变化,但是中国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重点建设政策一直没有发生变化,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以及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在国家层面进行高水平大学建设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在此背景下,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为目标的“211工程”“985工程”应运而生,标志着中国政府以重点工程建设为带动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基本成熟和定型(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