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长江经济带形成演化的地理要素与空间结构特征》

《表1 长江经济带形成演化的地理要素与空间结构特征》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长江经济带形成演变的地理基础》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综合长江经济带地理要素作用与空间结构演变,可以归纳为5个阶段(表1)。(1)1940年代以前:主要以农业、矿业为主的资源要素主导,交通以长江干支流水运为主,形成资源轴带,各城市发展相对孤立并逐步孕育点轴,极化形式以点极化为主,空间结构主要表现为单核心结构。(2)1950年代—1970年代:随着航道整治与沿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逐步向水陆综合运输过渡,沿江城市联系逐步加强,形成沿江交通轴带,点-轴空间结构初步显现。(3)1980年代—19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及上海浦东开发战略的推进,沿江工业体系逐步完善、工业轴带逐步形成,铁路线路的完善进一步促进城市间的联系,特别是在沪宁沿线、沪杭沿线、皖江沿线、武汉-九江-南昌、武汉-岳阳-长沙、成都-宜宾等区域形成显著的轴极化特征和点-轴结构。(4)2000年代—2010年代:随着经济带港口、高速公路、高铁、机场的建设,交通逐步向综合立体化过渡,同时市场一体化的区域合作与联盟逐步形成,以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为代表的城市群逐步形成,空间结构也逐步由点-轴向多中心网络化过渡。(5)未来阶段:随着各地理要素进一步发展,同时伴随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城市间联系进一步呈现网络化;区域整体极化特征凸显,同时区域协同发展得到进一步提升;经济带资源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等方面进一步达到一体化水平,空间结构逐步向多中心网络化结构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