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7 篇章结构模型对比分析》

《表7 篇章结构模型对比分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科学论文篇章结构建模与解析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针对上述篇章结构模型,我们从研究粒度、标注级别、是否包含篇章元素间关系、构建目的和适用领域五个方面对它们进行总结和对比(见表7)。最初的模块化篇章结构模型,是从科学交流角度出发,为了帮助读者快速定位科学论文中的特定信息(如作者的研究结果),将线性的科学文本切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使读者可根据自己的信息需求快速跳转到相应模块进行阅读。接下来,研究者们聚集于科学论文中的论证结构,依据作者的论证过程对科学文本进行切分,衍生出基于论证的篇章结构模型。自本世纪以来,随着本体的出现和发展,采用本体模型对科学论文的篇章结构进行建模成为一种趋势,因此出现了基于本体的篇章结构模型,能够对篇章结构中的模块以及模块间相互关系进行语义化描述。总体而言,篇章结构模型逐渐由粗粒度模块化模型逐渐向细粒度语义模型方向发展,越来越关注科学论文中文本片段间的修辞关系和论证关系,试图更加深入地对科学论文进行结构化表示,有利于科学论文内容的理解和重要信息的抽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