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2012年教育发展统计 (单位:万)》

《表1 2012年教育发展统计 (单位:万)》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高校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改革思路与对策》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教师、图书馆、配套教育设备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载体,在高校教育教学资源中占据关键地位。随着当今各种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普及与应用,信息化教育资源对高校教育的积极作用正在逐年增加[1]。基于此,探索信息化资源建设的路径就显得尤为必要。首先,改革教育观念。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信息流动、传播的速率加快,信息交流的方式趋于多样化,任课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更加灵活多变,学生学习、吸收知识的途径更加宽阔,一度突破了时空局限[2]。这些都是信息化时代给高校教育带来的诸多好处之一。其中,教育教学理念的构建与革新是最具吸引力的部分[3]。高等院校教育通过信息化教学资源及信息技术的改革,更新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信息化教育观念的指导下,高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以课程为基础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各个年级、各个专业学生根据所学大方向课程名称、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随意选择导师、自由创建人数差异不等的班集体,并且凭借信息化资源的优势,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兴趣自由搭配组合的班级教学活动,彼此之间通过网络,最大限度的整合教学资源,尤其整合最优教师、最优课程等以往可遇不可求的、涉及不到的教育教学资源,提升与拓展课堂教学、课本知识的外延[4]。其次,提升教学质量。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并非是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的简单移植。信息化的突出特点在于很好地吸收与改造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并合理地依托信息技术优点弥合了传统课堂教育中的诸多不足之处。信息化教育资源与技术能够传递出生动形象、直观逼真的教育教学情景,从而训练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能力、拓宽学生模仿能力及自我效能感,使学生学习与吸收知识的效率增加。学校教师凭借信息化教育平台,可以有效监督所管理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课程中间的听课与理解程度、课后作业完成效果及考核情况等各个环节,实现足不出户便可培养学生成才的目标。高校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过程,有了信息化资源之后,就可以实现跨空间教育与监管、碎片化整合时间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是符合高校学生思维跨越、层次参差不齐、时间相对零散等特点的。这种信息技术改革,充分解决了师生之间、学生群体之间、学校与学生之间、社会与学校之间的矛盾纠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学习。第三,推动全体学生公平受教育的权利。根据2012年全国教育普查公报统计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国家高等教育学生入学比率是百分之三十,虽然比率相对不低,但是从中也可看出是有相当一部分适龄青少年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当地教育教学资源匮乏等原因无法和同龄人一样进入大学读书的[5]。众所周知,教育不公平现象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热门的话题,这种不公平现象古来有之。但是在信息化发达如斯的当代,因为地域、经济状况等原因无法享受同等教育机会是不合理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要全力推进教育公平,受教育机会均等。通过构建信息化教育覆盖体系,逐渐缩小区域差异、城乡差异、校际差异,使信息化真正成为跨越时空的重要手段,使不平等的、稀缺的资源可以实现重新的、合理的分配。通过信息化教学资源将同等的知识输送到教育资源落后的偏远地区,为全部青少年提供平等接受优质资源教育的机会。综上,可见信息化教学资源对高校教育的提升是具有全面推动的巨大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