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上海评弹团建团三周年成绩简表》

《表2 上海评弹团建团三周年成绩简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20世纪50年代越剧与评弹国营剧团演出活动比较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说明:1954年的数字只统计到11月。资料来源:《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举行“文献展览会”·一百多位评弹界民间职业艺人参观后分别进行座谈》,《上海新民报晚刊》1954年11月30日,第2版。

上海评弹团建立后,走上为工农兵服务的道路,具体表现为参与治淮运动。治淮体验对艺人来说是一次启蒙教育,使他们看到了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触动了他们的心灵,思想发生重大转变,“体会到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正确方针,治淮是为(上海)评弹团打下了一定的思想基础”。(8)1952年4月,将治淮体验结晶《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搬上书场。首演七个夜场的座位票售完,先后四次延长演出期限,到次年纪念演出一周年时,听众人数已达27万之巨,其中“工人听众占73%强,整个评弹界来讲是成为里程碑的”。(9)这一佳绩与表演技艺分不开,更重要的是“参加治淮工作和向工农兵群众学习及为工农群众服务的思想的产生和提高”,(10)表现在三个方面:服务对象的明确,该作品解答了“向哪个方向来改造”的实际问题,明确为工农兵服务的工作方向;创作方式的形成,即只有投身群众生活,“向群众学习、从群众观点建立起为群众工作的决心,”才能了解群众的日常生活与思想感情,创作出“真正为群众需要与欢迎的艺术作品”;演出模式的固定,将写新人新事、配合宣传任务的中短篇作为“今后新评弹的主要的内容与形式”。(11)4月13日,在维也纳书场上演数部短篇,包括《老当益壮》《模范店员蒋仪农》《一车高粱米》《慈母心》《中朝一家》和《刘胡兰》。8月,新编中短篇作品“共演出了341场,听众总数有35.5万余人,其中工人占59%强”。(1)该团对“为工农兵服务”的认识局限于采用中短篇模式、演出现代题材、为市区中的工农兵听众服务。服务对象是工农兵,特别是工人阶级,这与市区工厂工人数量众多有关。演出地点是书场或工人文化宫。工人来信说:我对评弹的爱好是就近的事,希望说全本,如《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罗汉钱》等,“对于演出的长书,我是听不大懂的”。该团在回信中强调,以中短篇为主要演出形式,以反映日常生活,更好地为工人服务。(2)这一情况持续到1954年。11月,举行“建团三周年文献展览会”,展示三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参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