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农业可持续发展分区情况表[67]》

《表2 农业可持续发展分区情况表[67]》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休养生息制度背景下的耕地保护转型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将全国农业区划分成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保护发展区三类空间布局(表2)[68],结合胡焕庸线与农牧交错带组成“东田西草”分界(图1),以及根据地理分异规律和水资源分布整理出水田耕作空间、旱田耕作空间、农牧交错耕作空间、游放牧高原耕作空间、山牧季移耕作空间和绿洲农业耕作空间等六大农地空间(表3),这些不同的地理空间和水土资源分布要素叠加成为我国农业生态本底分区“一线一带,三区六空间”格局。管控生态空间、基本耕地空间和城镇空间,管控刚性边界和弹性边界。财政部曾向国务院建议休耕0.13亿hm2,约占全国耕地面积10%[25,69]。还有研究表明,区域虚拟休耕规模约占当地耕地总数的0.84%~8.38%[24]。虽然全国层面的大规模休耕尚未成形,但从试点地区看,全国轮作休耕试点面积已由2016年的41万hm2扩大到2018年的160万hm2,到2020年将达到333万余hm2。可以预见,未来轮作休耕产生的生态效益时空差异也会不断加大,进一步引导各个区域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资源与环境要素是保障我国农业发展可永续性发展的重要政策抓手[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