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常用孔隙表征方法对比》

《表1 常用孔隙表征方法对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页岩油储层孔隙发育特征及表征方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不同的页岩油储层孔隙表征方法在原理和应用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局限性(表1),且各表征方法均具有一定的优势表征范围,几乎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准确地表征页岩油储层所有孔隙的发育特征,通过对比分析和统一量纲、采用多种表征方法结合的方式对页岩油储层孔隙进行表征仍是目前页岩全尺度孔隙表征的可行方法。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崔景伟等提出工业CT、微米-CT、纳米-CT法或聚焦离子束技术(FIB)系列图像分析法,以及压汞-氮气吸附-二氧化碳吸附法等流体注入法对泥页岩孔隙进行表征[13]。朱炎铭等应用低温二氧化碳吸附、低温液氮吸附和高压压汞等测试手段,提取出各自实验测试优势孔径段并进行整合,从全尺度对页岩孔隙分布进行定量化测定[14]。朱汉卿等利用低温氩气吸附法研究蜀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样品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认为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富有机质页岩微观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15]。CHALMERS等认为需要多学科的方法来全面评价细粒沉积页岩储层的孔隙分布,而单一的方法并不能对页岩储层进行详细的评价,对于影响孔隙度和孔径分布特征的有机质类型,采用有机岩石学、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背散射电子显微镜来共同确认其显微组分[16]。尽管多种方法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泥页岩孔隙表征多尺度的问题,但由于各种方法的孔隙测试原理和理论基础具有较大差异,因此多种方法融合的关键在于应尽量保证孔隙测试原理的相似性,例如流体注入法的融合、不同尺度图像分析法的融合以及不同非流体注入法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