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变量的描述性分析:个体慈善捐赠行为的代际效应——中国慈善捐赠本土研究的新探索》

《表1 变量的描述性分析:个体慈善捐赠行为的代际效应——中国慈善捐赠本土研究的新探索》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个体慈善捐赠行为的代际效应——中国慈善捐赠本土研究的新探索》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N=6120

本研究还将一些常见的影响慈善捐赠行为发生的因素作为控制变量来考虑。现有研究显示:(1)个体收入水平越高,捐赠资源越多,越倾向于参与慈善捐赠(刘凤芹、卢玮静,2013);(2)受教育程度高的个体更倾向于参与慈善捐赠(Bekkers&De Graaf,2006);(3)女性更倾向于参与慈善捐赠(Andreoni&Vesterlund,2001);(4)年龄往往与慈善捐赠的能力和倾向成正相关(Wang&Graddy,2008);(5)宗教人士更热衷于公益慈善事业(Bekkers&Wiepking,2010);(6)单位对于捐赠有着特殊效应,体制内的个体常常受到单位动员或强制而参与捐赠(毕向阳等,2010);(7)党组织的动员往往也是个体参与捐赠的重要因素,党员的慈善捐赠参与率和积极性往往更高(胡荣、沈珊,2013);(8)子辈是否是独生子女对父辈的捐赠有影响,相比多子女家庭而言,独生子女的父母更有可能拥有捐赠资源;(9)家庭特质,如家庭对慈善事业的支持度、参与度和慈善参与偏好,对家庭成员的捐赠行为也有影响。由此,本研究的控制变量为:(1)体制内成员;(2)年收入对数;(3)年龄;(4)性别;(5)受教育年限;(6)是否是宗教人士;(7)是否是党员,包括共产党和民主党派;(8)子辈是否是独生子女;(9)是否有以家庭为名义的捐赠。变量的统计情况详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