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西双版纳州分民族产业人口状况表》

《表1 西双版纳州分民族产业人口状况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国家发展模式”视野下的国家垦边与地方族群关系——以西双版纳国营农场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数据来源:西双版纳州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西双版纳州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西双版纳州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西双版纳州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

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的90%的人员依然从事着农业生产,虽然近年来在工业和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有所增加,但是远远低于汉族从业人数。在田野调查中我们同样发现,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在第三产业经营方面主要集中在民族餐饮、服务员、歌舞表演、保安、环卫工等职业,而诸如宾馆业、物流业、境内外商品贸易等基本上由汉族移民占据。这种劳动力的职业分化在西方以及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过程中都曾出现,并且被学者们重点讨论过。布劳(Peter M.Blau)和邓肯(Otis Dudley Duncan)指出农村背景的移民因其社会和经济层面的劣势而分布于社会的底层职业,而城市居民以及城市背景的移民因其良好的教育和职业技能,通常可以获得更好的职业[8]。在珠三角地区,外来工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在工厂打工的计件工资或者在城中村里开小卖部、电话亭;本地人则当老板雇佣工人生产,负责管理,做报关之类的轻松工作[9]。少数民族迁入城市之后利用本民族的人脉和社会资源来立足城市的倾向更加明显,在职业选择、社会交往、宗教文化、心理层面上的“自我限制”特征更加强烈,往往形成行业聚集效应[10]。而这种劳动力的职业分化往往会引起移民与本地人在聚居方式、消费娱乐、心理层面的区隔,形成“二元社区”以及劳动力的刻板印象[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