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2010年-2017年中国医疗救助两类支出结构情况》

《表2 2010年-2017年中国医疗救助两类支出结构情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反贫困的传导机理、当前困境与对策创新》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数据来自相关年份《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国民政统计年鉴》。

二是政府医疗救助筹资及支出结构未呈现出良好的亲贫性。首先,政府财政的医疗保障支出未加大对医疗弱势群体的倾斜力度。如表2所示,2010年-2017年,医疗救助支出由133亿元增加到340.1亿元,但占政府医疗保障支出比例基本保持在5%,表明政府财政的医疗保障支并未采取有力的倾向性策略,对医疗弱势群体的“倾向照顾”力度未获提高。其次,医疗救助两类支出结构性失衡削弱了反贫效应。“二次救助”能够直接减轻贫困人口的医疗费用支出,具有比“一次救助”更大的反贫效应。但如表2所示,2010年-2017年,“二次救助”支出占医疗救助总支出比重由82.86%下降到78.24%,且占政府医疗保障总支出的比例较低,仅为2%左右的水平,并呈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再次,医疗救助缺乏累进性,削弱了制度的补差效应。一项调查项目显示,医疗总支出为50000元以上的困难家庭,获得的医疗救助占医疗总支出比仅为9.74%,而医疗总支出为5000元以下的家庭可获得39.51%的救助补偿,即相差10倍的医疗总支出,获得的医疗救助仅相差2.5倍[19],医疗救助未体现出基于医疗负担的良好倾斜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