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不同栽培模式下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表1 不同栽培模式下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不同覆盖模式对旱地小麦旗叶抗氧化系统生理调控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BS:秸秆带状覆盖栽培;PF:地膜覆盖栽培;CK:无覆盖露地栽培;R:相关系数;CV:变异系数;PR:最大差异率;SN:小穗数;GPS:穗粒数;TGW:千粒重,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p≤0.01Note:BS:Bundled straw covering cultivation;PF:Plastic film mulching cultivat

不同覆盖栽培模式下产量大小为BS>PF>CK,BS与PF间差异不显著,与CK间差异显著,较CK增加了35.4%,表明覆盖栽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产量,且BS增产幅度大于PF。就产量构成因素而言,处理间穗粒数和千粒重差异均不显著,但BS处理的单位面积穗数显著高于PF和CK,分别高出46.2%和59.6%,表明BS的增产是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的结果。经相关性分析,单位面积穗数和产量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r=0.786**),说明BS的高产是建立在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的基础之上(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