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主震震源机制(来源于USGS)》

《表2 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主震震源机制(来源于USGS)》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1987年江西寻乌5.4级地震及1994年台湾海峡7.3级地震前中小地震活动图像特征》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图4为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前10年周边区域ML2级以上地震时空分布图,颜色表示距离主震的时间。表2为USGS提供的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节面1北西走向296°为此次地震的主破裂方向,发震类型为右旋正断。震前除了台湾岛区域由于受到东南向菲律宾板块的推挤作用,构造活动剧烈,在时空强关系上未显现明显的特征。其余地区的地震活动图像特征可以分为3个区域:A区为北西319°至北东33°之间,C区为北西319°至南西223°之间(去除了新丰江水库区),B区为南西223°至南东122°之间。通过计算区域的GR关系,A、C两个区域研究时间段内最低完整性震级为ML2级,B区最低完整性震级为ML4级。区域的分界为北西向319°分界基本与节面1北西走向296°一致。图5用颜色区分3个区域的D-T图,A、B两个区域1991年后地震活动有增强的趋势,而C区相反有减弱的趋势。图6为3个区域的年频次也反映了以上特征,特别是A、C两个区域的ML2级以上频次比更突显了这一特征,从1991年后比值开始上升,在临震的1994年初至震前升高的幅度异常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