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元代岁运漕粮数量》

《表1 元代岁运漕粮数量》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元代漕运方式选择中的环境与技术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赵世延、揭傒斯撰,胡敬编《大元海运记》卷下,台北广文书局,1972。

第二年,又进一步改进,自刘家港开洋,过黄连沙转西行,至胶西后直接投东北,往成山方向,但效果仍不理想。鉴于此,千户殷明略又开新航道,从刘家港至崇明州三沙放洋,向东驶入黑水大洋,往成山行驶一段后再转西,至刘家岛,又至登州沙门岛,于莱州大洋入界河。船只借助风信,自浙西至京师,不过十天左右。由于此线路更加远离海岸,避开了清水洋浅滩水域之险,且充分利用风信,较“前二道为更便”(2)。海运遂成为元代漕运的主要方式,海运漕粮数量呈增长的趋势,由至元二十年(1283)的4万石增加至天历年间的300万石。据记载,元贞元年(1295)海运漕粮30万石,大德元年(1297)增为65万石,大德二年(1298)增为70万石,大德五年(1301)增为110万石,随后固定为145万石。至大三年(1310),以朱清的儿子朱虎、张瑄的儿子张文龙治理海漕,当年运江浙漕粮300万石(3)。大德元年(1297)以后,漕运数量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见表1)。从此,京师内外官府、大小官员以及平民百姓“无不仰给于此”。延祐元年(1314)以后又大造海船,大者八九千石,小者二千余石。至元朝末年,漕运“专仰海运矣”(4),形成了海运为主、河运为辅的漕粮运输方式,海运“视河漕之费,则其所得盖多矣”(5),故“终元之世,海运不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