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创业型大学经典概念回顾[7]》

《表1 创业型大学经典概念回顾[7]》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创业型变革模式及其经验启示》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20世纪中后期以来,由于大学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大学的作用和活动范围随之改变,大学传统的研究、教学、社会服务的使命也在不断重新调整,一个促进创业活动的大学新范式正在形成,人们给这种大学以各种新的名称,如“创业型大学”(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创新型大学”(Innovative University)等等。[1]尽管亨利·埃兹科维茨(1996)首次对创业型大学进行了论述和定义,但并没有对“创业型大学”这一概念形成一套完整确切的体系。伯顿·克拉克(1998)在《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一书中首次将此类新型大学命名为“创业型大学”,并将它们的共同特征和关键要素归纳为五点:“多元化的资助基地”、“强有力的驾驭核心”、“拓宽的发展外围”、“激活的心脏地带”和“整合的创业文化”。[2]基于此,伯顿·克拉克的研究路径是将大学作为一个能动的组织主体,关注的是大学这一组织如何像企业那样进行创业、革新,以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3]亨利·埃兹科维茨(2002,2005)所提出的研究路径是以“三螺旋机构”为框架基础的。在这一研究语境中,创业型大学“以提高国家的竞争力、生产率以及国家和民族的创业创新精神为己任,以提高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水平为目标。创业型大学在为国家利益服务、具体承担经济发展任务的同时,给大学的传统职能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更大地发挥大学参与和大学引导的先锋作用”[4]。希拉·斯劳特等学者(1997,2004)围绕“学术资本主义”这一核心来论述大学的变化,他们希望人们能够透过他们的研究看到创业型大学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作用。[5]这几位学者的研究主要成果如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