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材料表面化学元素含量》

《表1 材料表面化学元素含量》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相分离法制备超疏水丙烯酸聚氨酯及防伪应用》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根据分子结构式可以发现,元素含量C/O的值理论上丙烯酸聚氨酯少于丙烯酸十八酯,因此当表面丙烯酸十八酯含量增加时,整体C/O的值就增大。表1结果表明,相分离前,薄膜表面C/O=7.24,N=1.45%。根据AFM结果,相分离前海岛结构是均匀分散在连续相中,当相分离后,丙烯酸十八酯结晶,形成微纳结构堆积在材料表面,大部分丙烯酸聚氨酯被包埋,所以C/O=11.61明显增加,N=1.01%明显降低。与相分离后比较,热处理后,C/O=12.73,N=1.12%,说明热处理后有更多丙烯酸聚氨酯连续相存在于薄膜表面,丙烯酸十八酯结晶相在相转变温度以上,相分离相态发生改变,超疏水结构发生破坏,且过程不可逆,这些与AFM结果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