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地质环境适应力面积分区统计Table 3 Area statistics about geo-environment adaptability of each subarea》

《表3 地质环境适应力面积分区统计Table 3 Area statistics about geo-environment adaptability of each subarea》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煤炭资源型城市地质环境的脆弱性与适应力研究——以淮北市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地质环境适应力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出由内到外逐渐降低的特点,即城市内部建成区较高,外围未建设区较低(图2)。将研究区四个区的行政区划矢量数据与适应力等级分布数据进行叠置分析,得到适应力在各区的分布情况(表3)。适应力呈极高适应比重最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相山区,比率为47.63%,杜集区和烈山区次之,比率分别为28.35%和17.35%;高度适应比重最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濉溪县城,比率为38.23%,相山区次之,比率为32.21%。适应力呈低度适应和极低适应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濉溪县城,比率分别为37.07%和57.35%。相山区适应力显著高于其他片区,表现为高适应力占主导,原因在于相山区内城市化质量较高,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完备,是淮北市公共服务与市政设施密集区域;濉溪县城及周边适应力普遍较低,表现为低适应力占主导,原因在于濉溪县城及周边地区不属于市辖区范围,区域内城市化质量较低,缺乏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