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地质环境脆弱性面积分区统计Table 4 Area statistic of geo-environment vulnerability of each subarea》

《表4 地质环境脆弱性面积分区统计Table 4 Area statistic of geo-environment vulnerability of each subarea》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煤炭资源型城市地质环境的脆弱性与适应力研究——以淮北市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地质环境脆弱性空间分布受到风险性与适应力的综合叠加影响,除煤炭据点开发形成的城内塌陷带高脆弱区,地质环境脆弱性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内低外高”的特征(图2),这一特征与适应力的空间分布显著相关,高适应力能有效降低地质环境脆弱性,低适应力能显著加剧高风险区的地质环境脆弱性。地质环境高脆弱区主要分布在皖北侵蚀低山丘陵地区和朱庄、杨庄等大型煤矿开采区域,该区域人类活动剧烈,工业发达,地质环境问题突出,适应能力较弱,脆弱性严重。将研究区内四个区的行政区划矢量数据与地质环境脆弱性等级分布数据进行叠置分析,得到地质环境脆弱性等级在各区的分布情况(表4),地质环境脆弱性呈极度脆弱比重最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烈山区,比率为51.91%,杜集区次之,比率为40.64%;重度脆弱比重最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烈山区,比率为50.75%,杜集区次之,比率为25.12%;中度脆弱比重最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濉溪县城,比率为44.35%,烈山区次之,比率为34.85%,表明杜集区和烈山区是研究区内地质环境脆弱性较严重的区域,其中烈山区的高脆弱区面积占比最高,同时低脆弱区面积占比又最低,仅为8.72%,相比其他片区有明显差异,表现为高脆弱性占主导。受高适应力的影响,相山区部分高风险性显著降低,低脆弱区占据该区域绝大部分面积,表现为低脆弱性占主导。濉溪县城及其周边区域虽然适应力较低,但该区域风险性也相对较低,故濉溪县城的低脆弱区面积占比最高,总体表现为低脆弱性占主导。塌陷区重度脆弱和极度脆弱占整个研究区的比重较大,比率分别为40.15%和39.89%,表明研究区内地质环境严重脆弱主要原因之一是由采空塌陷导致的,高强度、不合理地开采活动,对企业或个人的采煤活动缺乏管理和制约,是造成研究区地质环境极度脆弱尤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地面沉降不稳定、地层结构被破坏、土壤侵蚀严重是该区域地质环境极度脆弱的主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