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1953-1957年农业主要指标增产情况》

《表1 1953-1957年农业主要指标增产情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合作化时期的农民经济(1954-1956)——基于各阶层社会心理和行为选择的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49—1961年农业主要指标增长情况》,黔南州档案馆:58-2-78。

合作化进程中,农民的实际生活究竟有多大程度的改善和提升?或可从表1农业主要指标的增产情况进行分析。从粮食的增产幅度看,除1956年增幅(13.7%)较大外,其余年份均相对稳定,从1953年到1957年,5年之间粮食增幅31.3%。如将黔南粮食的增产情况与全国粮食的增幅进行比较,1953年全国粮食产量为16685万吨,到1957年增加到19505万吨,5年间的增幅为16.9%。[7]显然,黔南地区的粮食产量增幅要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大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这主要与黔南开荒增加粮食播种面积有关,从1953年到1957年,黔南地区的粮食种植面积增加了630655亩,5年间的增幅为21.2%。[8]如此算来,黔南粮食的单位亩产量年均增幅就不到2%,增幅并不大。即便如此,无论是黔南还是全国,从总的趋势来看,粮食得到持续增产是确定无疑的。不过,对比粮食的增产和重要地位,棉花、油菜籽、宁麻、甘蔗、蕨菜等经济作物的地位则相对次要,1956年和1957年,经济作物均出现减产,棉花、油菜籽、宁麻则是连续两年减产。在合作化高潮时期,粮食的缓慢增产和经济作物的大幅减产表明了农业经济结构的转变,粮食生产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也就是说,在1958年“以粮为纲”农村生产指导方针提出之前,农业生产的“以粮为纲”已然成为既定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