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天顺八年至弘治四年建言民情会议表》

《表1 天顺八年至弘治四年建言民情会议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论明代的建言民情会议》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建言民情会议的对象是朝野言事,会议的正常化代表朝廷对言事的重视,这也必然能够鼓励这种举动。表1专门显示了建言者的身份信息,可以看到既有地方官,也有听选官、吏员,乃至老人、民人等布衣百姓。如果统计《事类纂》等史料中所见身份明确的建言者,共可考出120余人,其中布衣军民23人,杂职吏员19人,听选官30人,文武官员43人,而官员又以州县卫所的中下层地方官和学官为主。这个数据虽只建立在很不完整的现存史料之上,但其构成比例或不乏典型性,也就是说,建言民情这条渠道主要面向中下级官吏、乡绅和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布衣平民,朝廷需要听取他们对地方社会治理的批评与意见。《明史》馆臣对此评价很高:“明自太祖开基,广辟言路。中外臣寮,建言不拘所职;草野微贱,奏章咸得上闻。沿及宣、英,流风未替。虽升平日久、堂陛深严,而逢掖布衣、刀笔掾史、抱关之冗吏、荷戈之戍卒,朝陈封事,夕达帝阍。采纳者荣显其身,报罢者亦不之罪……以此为招,宜乎慷慨发愤之徒,扼腕而谈世务也。”(1)这个评价比较中肯,只是“沿及宣、英,流风未替”的说法对时间概括得不是太准确,从上表中的情况看,至少在成弘时期,“谈世务”的“草野微贱”仍有不少,上言渠道顺畅,朝野间保持着比较良好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