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景泰、天顺两朝大同开中基本概况》

《表1 景泰、天顺两朝大同开中基本概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明代大同镇开中盐法的实施及其嬗变》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作者据《明实录》制作

从表1可知:其一,大同镇景泰、天顺朝开中盐法主要集中在景泰元年、二年、三年、四年。这一时期大同镇经过多次战争,粮饷缺乏,急需补充粮食。其二,这一时期的开中盐主要是淮盐、浙盐、长芦盐。原因是在开中的过程中,由于支盐所需时间有的时候非常长,“祖孙相代不得”[2]。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正统五年(1440年),行在户部奏:“盐商因守支年久,虽减轻开中,少有上纳者,恐误边储。请令云南、福建、四川、广东、河东盐,仍其旧。其两淮、两浙、长芦,每岁盐以十分为率,八分给守支客商,二分令巡按监察御史、按察司官,见数存积,遇边方急用粮日,召商中纳支给,庶官民两便,不致误事。”[7]英宗批准了户部的建议。这是中盐分为常股和存积之始。《明史·食货志》载:“凡中常股者价轻,中存积者价重”[2]。但是中常股得排队等候,中存积则随到随取。在这种情况下,边商争抢淮盐、浙盐、长芦盐。这就是这一时期开中盐只集中在这几个盐场的原因。其三,淮盐所占比例是最高的,并且其盐引与所纳粮米的比率也是最高的。其中之因:一个是盐场距离远近不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淮盐产量高、质量好,运输条件好;最后是由于淮盐的行盐地几乎包括了当时最先进的人口密度最高的一半以上生产地区(南直隶的应天、宁国、太平、扬州、凤阳、庐州、安庆等地及江西、湖广二布政使司等)。因此,开中纳米之数亦最多。其四,天顺三年(1459年)八月,朝廷拨付大同镇“淮盐两万引,一引一两”,这是国家因粮饷缺乏为了补贴北部边防所采取的一种特殊方式:朝廷派遣官员到两淮地区,和巡盐御史一起把各个盐场累年储存的没官盐、余盐及私盐等,共凑十万引,由犯人和官府分别运盐至仪真,按照时价开卖盐引,一引一两银子,最后把所得银两又运到各边。当时,给大同镇、宣府镇各分配了二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