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周礼》中的乐悬制度》

《表1《周礼》中的乐悬制度》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礼乐文化与西周楚钟》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迄今出土的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编钟就出自楚系曾墓。战国早期的曾国,一方面深受楚文化影响,一方面也沿用周人旧制。曾侯乙墓钟、磬等主要乐器出于中室,编钟靠南壁、西壁立架陈放,编磬靠北壁立架陈放;编钟悬于两面的曲尺形钟架上,加上编磐一面,合于诸侯三面“轩悬”的制度。“轩悬”,又叫“曲悬”。不过曾侯乙墓的“轩悬”实际是缺东面的,与文献所载轩悬“阙南面”的解释不同。所缺的一面不是南面,这似乎反映了战国初年礼制的破坏,也可能与“凶事尚右”的葬俗有关。《道德经》:“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礼记·檀弓上》郑注云:“丧尚右,右阴也;吉尚左,左阳也。”朝觐之礼北为上,故缺南面;丧葬之礼阴(西)为上,故缺阳(东)面。虽方向有异,但乐悬的架面与规模是相同的。春秋中期的王孙诰编钟出土于河南淅川下寺M2楚墓中,26件钟的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递减。此墓的主人为楚国令尹子庚,子庚名午,春秋时期楚庄王之子,因此又名王子午。按照礼制,令尹级别的诸侯应该使用三面悬钟的轩悬制度,但这套王孙诰编钟分为上下两层悬挂在木质的钟架上(出土时木质钟架已腐朽),下层八枚大的钟为低音区,用于演奏和声部分;上层小的钟为高音区,用于演奏旋律,七音俱全,可以旋宫转调。(见图1)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僭越等不合乎于礼制的现象屡见不鲜,楚人的乐悬制度,还有待新的考古材料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