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按年份排序的文献共被引分析(共被引次数大于等于40)》

《表1 按年份排序的文献共被引分析(共被引次数大于等于40)》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CiteSpace对扶贫研究阶段性热点和前沿的动态追踪与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来源:作者根据共被引图整理制作。

从表1看,汪三贵教授(2015)(1)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的《论中国的精准扶贫》一文,是这一领域的高被引文章。高被引的原因是该篇文献阐述了精准扶贫的涵义,并据此讨论了精准扶贫的难点和工作机制,并阐明精准扶贫是中国未来农村脱贫的主要方式,该方式可以抵消减贫效应的下降。其他学者比如李小云(2013)(2)探讨了农村扶贫治理手段,作者将农村扶贫治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放松和解除各种管制,从而为农村人口获取更多的收入,第二阶段行政治理阶段,并指出我国农村扶贫治理的主要模式是基于权利的保护型治理和基于市场的发展型治理。邓维杰(2014)(3)认为要尽快开展省级以上的贫困普查,对贫困户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贫困识别与帮扶制度、对贫困村采取分类管理,同时第三方监督整个过程,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精准扶贫。左停(2015)(4)指出我国目前的精准扶贫面临着扶贫开发有效手段不足、贫困地区存在贫困户实际识别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葛志军(2015)(5)指出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机制,同时指出在做精准扶贫工作时,要处理好扶贫工作部门之间的权责、扶贫资金统筹等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展开扶贫工作。唐丽霞(2015)(6)分析了我国的扶贫瞄准机制,认为扶贫预算应根据具体目标不同采用不同的办法。王雨磊(2016)(7)主要探讨了数字下乡在我国扶贫领域的应用,认为数字下乡是针对农村信息方面的精准扶贫,利用信息化治理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