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贵州省国家级少数民族非遗平均最邻近指数表》

《表1 贵州省国家级少数民族非遗平均最邻近指数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贵州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结构及文旅关系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数据来源:根据平均最邻近分析汇总整理

截至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贵州省少数民族非遗共计101项(含扩展项目)134处,在Arc GIS10.2中使用平均最邻近(Average Nearest Neighbor)工具进行计算少数民族非遗空间分布形态,得出国家级少数民族非遗总数和各类型的平均最邻近指数表(表1)。结果显示,贵州省国家级少数民族非遗平均最邻近指数为0.79,小于但接近于1,经检验,置信度为99%,表明贵州省少数民族非遗整体在空间分布上呈集聚型分布。从单一类型平均最近邻指数看,不同类型中,因曲艺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两类各在全省仅1项,在省域空间范围内覆盖度低,无法通过平均最邻近分析其集聚性;传统音乐类指数小于1,呈集聚分布;其余类型指数均大于1,表明作为单一类型的少数民族非遗在空间布局结构上趋于离散。从全省国家级少数民族非遗在市州层面的类型差异变异系数比较看(图1),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中曲艺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变异系数值最高,均为2,说明其离散程度高,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传统医药、传统戏剧类变异系数值次之,在2~1之间,表明与其空间分布差异程度较居中。传统美术、民间文学、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和民俗类变异系数值最低,在1~0.15之间,表明其离散程度低,空间分布差异程度小,集聚性显著。通过全省10类少数民族非遗平均最邻近指数与变异系数分析,可明显看出贵州省国家级少数民族非遗总体与单一类型在空间集聚上存在的显著差异,这与贵州少数民族分布区域高度集聚密切相关,导致全省非遗资源民族性显著,非民族地区非遗资源在体量上弱于民族地区,使得全省各类型少数民族非遗资源在空间布局上趋于离散。同时,结合不同类型总体和不同类型民族非遗的空间分布差异,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贵州省各类型少数民族非遗的独特属性及在开发利用程度上的空间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