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东北地区国家级非遗的民族分布》

《表2 东北地区国家级非遗的民族分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国东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结构及其民族文化特征》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这些民族在各自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都创造了独特的活态文化样式,又通过与汉民族的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共同构建并丰富了东北文化的内涵。东北文化就是以东北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中形成的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为基,又与关内移民带来的胶东文化、豫东文化、晋商文化、江浙文化、两湖文化等中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融和,经过一代代人的共同努力有次序地传承下来的。文化的相互交融,为东北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奠定了多元的新型关东文化基础。多民族的融合和多元文化的共生,使东北地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包容性、开放性,形成了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东北文化区。因此,有学者依据几大主要民族的生产生活特点将东北文化区划分为汉满农耕文化区、蒙古草原游牧文化区和北方渔猎文化带(区)及朝鲜族丘陵稻作文化区[5](5)。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时空中,东北人民创造了纷繁多样、极具东北区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以少数民族非遗为主、汉族非遗为辅,种类齐全而又多姿多彩的独特样貌(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