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自然群体芒类型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表3 自然群体芒类型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小麦芒基因定位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不同芒长小麦间农艺性状差异显著程度**p<0.01,*p<0.05;所有性状为平均值±SE;环境XX、JZ和SY分别表示不同年份河南新乡和焦作、北京顺义

国外材料在中国种植由于成熟期晚而影响千粒重,因此,在分析自然群体中芒与其他农艺性状的关系时,只分析了中国小麦材料。由于无芒材料占比太低,将无芒材料和顶芒材料合并作为一个亚群体(无芒-顶芒),与长芒材料进行比较。同时,为了避免群体结构对结果的影响,对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分别进行分析。5个环境表型相关性结果显示,与YN3/YZ1群体结果一致,在自然群体育成品种中,芒与株高在5个环境中均表现出显著相关,长芒平均株高为87.5 cm,无芒-顶芒株高为100.3 cm,长芒比无芒-顶芒降秆13 cm,反映出现代育种对长芒矮秆材料的选育(表3)。从统计结果看出,芒影响小麦穗粒数、千粒重,育成品种在4个环境中表现出芒长与穗粒数显著相关,长芒材料穗粒数比无芒-顶芒多达6个小穗;尽管只有2个环境下芒与千粒重显著相关,但有4个环境表现出长芒材料千粒重高于无芒-顶芒材料,千粒重差异最高达4 g。芒长对地方品种穗长影响最大,长芒材料比无芒-顶芒穗长1.5 cm左右(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