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YN3/YZ1遗传群体不同类型芒长农艺性状统计》

《表2 YN3/YZ1遗传群体不同类型芒长农艺性状统计》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小麦芒基因定位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利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计算显著性;所有性状为均值±标准误;性状数据采集自2018年北京试验田

调查了2个环境(北京39.95°N,116.3°E;河南新乡35.31°N,113.85°E)于2017-2018生长季YN3/YZ1 BC3F6群体芒长以及株高、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5个农艺性状,分析3类芒(长芒、短芒和顶芒)对其他农艺性状的影响。性状相关性分析显示,穗不同部位芒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0.844~0.925),芒性划分与顶部芒长(r,0.933)相关性最高,其次是中部芒长(r,0.918)。芒性对农艺性状的影响受限于环境,在北京环境下,芒长与株高、穗长和小穗数呈显著负相关,与穗粒数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表1);但在新乡环境中,仅检测到芒长与株高(r,-0.256**)和穗长(r,-0.140**)显著负相关。2个环境下,长芒植株矮于短芒、短芒植株矮于顶芒,且穗长同样存在这种关系(表2)。在北京种植环境下,长芒与顶芒个体相比,平均穗粒数增加了5%,千粒重增加了2%;在新乡种植条件下,尽管芒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效应不显著,但长芒的穗粒数和千粒重仍旧高于顶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