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在不同降雨强度下的Cv变化值》

《表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在不同降雨强度下的Cv变化值》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东部湿润区典型小流域土地利用的土壤水效应》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发生大暴雨时,农田、坡耕地和竹林80 cm处稳定的土壤含水量约为35%;杨梅林的稳定土壤含水量可达40%。杨梅林、坡耕地和竹林土壤水分存在陡涨现象,杨梅林和坡耕地土壤水分在降雨减小后先出现一个平台期再逐渐减少(图3a1、图3c1);竹林80 cm土壤水分在经历高强度降雨时会出现猛涨,在降雨减少后会迅速回落,土壤含水量最大值可达40%(图3d1)。在暴雨强度下,各土地利用类型不同深度土壤水分的Cv值均小于大暴雨强度下土壤水分的Cv值(表3),表明降雨强度是影响土壤水分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此时,杨梅林、农田和坡耕地均是80 cm土壤水分最高,竹林则为10 cm土壤水分最高(图3a2、图3b2、图3c2、图3d2)。竹林80 cm存在明显的陡涨陡落现象(图3d2);坡耕地40 cm、60 cm和80 cm以及农田40 cm和60 cm存在陡涨现象,且下降时存在一个平台期。在大雨强度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的响应幅度是竹林>杨梅林>耕地(农田、坡耕地)(表3),响应时间总体表现为从表层到深层逐渐增加(图3a3、图3b3、图3c3、图3d3);坡耕地60 cm和80 cm出现陡涨现象,变化幅度甚至高于表层的10 cm和20 cm,这是因为在高强度短历时降雨中,坡地易产生超渗产流,使得10 cm和20 cm土壤水分变化不大,而深层土壤水分快速响应可能是优势流导致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