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不同降雨强度下土壤水分的响应与消退变化情况》

《表4 不同降雨强度下土壤水分的响应与消退变化情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东部湿润区典型小流域土地利用的土壤水效应》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括号内数字表示土壤深度(cm)。

利用K1和K2量化土壤水分增加与消退情况,结果如表4所示。研究结果表明:发生大暴雨时,杨梅林、农田、坡耕地和竹林分别是20 cm、40 cm、60 cm和80 cm土壤水分增加(消退)量最大,历时最短,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结构的改变不同。发生暴雨时,杨梅林与竹林土壤水分增幅相当,农田和坡耕地的土壤水分增幅至少比竹林低8%;减墒系数竹林、农田、杨梅林变化幅度相当,坡耕地变幅比竹林低12.8%。大雨过程中,竹林10 cm土壤水分变化程度最大,其增墒系数比杨梅林高52.8%,比农田高41.5%,比坡耕地高13.2%;减墒系数比杨梅林高90.1%,比农田高50.8%,比坡耕地高40.1%。由上述分析可知,降雨强度越大,土壤水分响应越明显;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竹林的响应与消退最明显,其余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相当。竹林质地疏松,孔隙度高,其蓄水保墒能力弱。相比杨梅林、农田和竹林的变化,坡耕地土壤含水量变化更为复杂。降雨停止后,上部土壤水分开始消退,下部土壤水分在消退的同时受到上部土壤水分下渗的补给,因此坡耕地深层退水减慢[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