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臺北市按里統計泛藍候選人得票率相關係數 (1998-2012年)》

《表1 臺北市按里統計泛藍候選人得票率相關係數 (1998-2012年)》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超越藍綠政治版圖在2014年臺北市長選舉的新應用》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資料來源:整理自中央選舉委員會網站。說明:1.編號奇數為市長選舉,偶數為總統選舉。2.1998-2012年間,使用泛藍得票率計算所得相關係數與使用泛綠得票率計算之結果相同。

利用政治版圖作為比較的起始基點,應表現出主要政黨勢力的代表性與穩定性,本研究採用上述三個年度的選舉結果建立政治版圖的緣由敘明如下:首先,在1994年的首次臺北市長選舉與1996年的總統選舉雖然有其劃時代的意義,然也正因為是初次政黨競爭的態勢出現,選民對政黨競爭的概念仍處於萌芽階段,各地區的政治版圖恐未成型,以其作為建立政治版圖之基礎,恐有高估或低估之虞,再加上若考量加入1994及1996年這二次選舉,恐離2014及2016年政黨競爭態勢較遠。其次,1998年市長係馬英九、陳水扁、王建煊三雄對決的選舉,當時在任的陳水扁市長聲望如日中天,未選擇扁者可視為代表傳統泛藍勢力;2000年總統選舉中,系出同門的連戰、宋楚瑜雖然鬩牆,但必須合計成為泛藍,陳水扁則為泛綠勢力代表;2002年市長選舉係馬英九和李應元雙雄對決選舉,選擇馬者多代表傳統泛藍勢力。最後,由表1呈現歷年藍綠得票率的高度相關來看,即使選擇其他年度的選舉結果建立政治版圖,應可獲致類似之效果,故先依據1998至2002年三個年度所建立政治版圖可充分代表21世紀伊始前後的起始基點,表現臺北市泛藍勢力的政治版圖分布梗概,且此版圖分群效果比行政區劃分更有新意,乃因本方法可建立起以行政首長選舉為中心,象徵21世紀起航時的臺北市藍綠政治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