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PAHs在不同还原条件下被厌氧微生物降解实例》

《表1.PAHs在不同还原条件下被厌氧微生物降解实例》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多环芳烃厌氧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988年,Mihelcic和Luthy首次证明了PAHs在硝酸盐还原条件下的微生物降解,他们使用土壤样品为接种物,在没有外源电子受体的情况下,厌氧培养基中萘的浓度没有变化;而向培养基中添加75 mg硝酸盐后,14 d后培养基中的萘被完全降解[17]。之后的大量研究表明,硝酸盐还原条件下PAHs的厌氧降解现象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Rockne等从海洋沉积物中分离得到了一株萘厌氧降解菌群,以此为研究对象评估了硝酸盐还原条件下不同PAHs的生物矿化程度,观察发现同位素标记的菲几乎完全被生物转化成为CO2,矿化率高达96%,同时在底物降解的过程中还有N2O气体产生,证明PAHs的降解与反硝化过程相关[30]。此外也有研究发现,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向反硝化降解体系中投加硝酸盐可以促进萘的厌氧降解。Dou等将不同剂量的硝酸盐分别添加到萘厌氧降解菌群的培养基中,实验结果证明了萘的降解效果与硝酸盐的投加量呈正相关,同时他们还比较了该菌群分别在硝酸盐还原和硫酸盐还原条件下对二至三环PAHs物质的生物转化能力,结果显示硝酸盐还原条件下底物降解速率更高[19]。硝酸盐还原系统中也存在HMW PAHs降解现象,Qin等分离得到一株反硝化微杆菌(CSW2 Cellulosimicrobium cellulans),该菌对苯并(a)芘具有高效降解能力,培养14 d后底物中70%的苯并(a)芘(0.5 mg/L)可被菌株CSW2降解去除[31]。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项研究中使用菲或芘作为苯并(a)芘的共代谢底物,能够明显增加底物中苯并(a)芘的去除率;然而,使用葡萄糖或乳糖等小分子营养物质作为共代谢底物时,培养体系中苯并(a)芘的含量没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