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2014年前后学术科研统计表》

《表1 2014年前后学术科研统计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提高档案利用 传承优秀文化——贵州大学档案馆(校史馆)的实践》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2014年前后全馆人数分别以11人、16人计

2.强化业务培训,提高馆员素质。学校档案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档案馆不仅是学校档案的收集、保管、利用地,更应成为校园文化传承和研究的主要场所,同时也肩负着大数据时代校园文化的建设、保存与传播功能,这就需要有较高综合素质(如档案学、计算机、文史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档案人员,对数据有较强的敏感力和洞察力,能发现档案数据中所包含的价值,对其进行深度挖掘,找出其内在联系并加以有效开发利用,并努力做成精品读物,增加档案的附加值[2]。就本馆来看,档案人员综合素质普遍不高,虽然硕士以上人员达60%以上,但具有文史背景,从事过课题研究,有较好文字组织表达能力,能挖掘馆藏档案开展编研的人员屈指可数。为此,我馆采取送出去、请进来、校内馆内培训等多种方式,重点围绕数据挖掘、科研课题申报与研究、档案开发利用、档案编研等方面培训现有人员。每年派出50余人次外出学习、培训、参会,开展校内、馆内培训(5次/年左右,60余人次),对新进人员采取全馆各部室轮岗培训等,使之能较好地适应信息时代对档案工作者的要求。在编研上则先从基础编研做起,培养馆员汇编资料的能力,逐渐提高其深度编研能力,并在“做原创、做深度、做精品”上下功夫,努力朝着“档案收集———编研———展览———出版”方向发展。通过六年的努力,已初见成效,馆员的编研能力、学术、科研水平等都有了明显提高,年人均增长率在9%以上(表1)。如自2014年以来,已编辑印刷了《家庭建档手册》等知识性、指导性手册5种(2014年前无),主持县处级以上科研课题人数已从2014年前的1人次提高到目前的7人次,承担县处级以上科研课题已从1个提高到13个(其中厅局级7个);发表学术论文年人均从2014年前的0.21篇提高到2014年后的0.53篇,特别是获奖论文实现了零的突破,先后有2篇获全国档案学会论文优秀奖;1篇获全国青年档案工作者论坛优秀论文奖;5篇获贵州省档案学会二、三等奖或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