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赤霉病防治对22个品种赤霉病粒率的影响(%)》

《表3 赤霉病防治对22个品种赤霉病粒率的影响(%)》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安徽沿淮麦区赤霉病防治对22个小麦品种产量和产值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T1表示开展1次赤霉病施药处理;T0表示开展0次赤霉病施药处理;同列数字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0.05水平差异显著性。

2018年小麦抽穗后高温多湿,试验地区赤霉病偏重发生。2019年4月中旬、5月上旬试验地区无降雨,赤霉病基本未发生。表3为22个品种两种处理下赤霉病粒率调查结果(2018年)。赤霉病粒率在处理间,品种间差异极显著,22个品种不防治处理下平均赤霉病粒率为5.58%,防治1次赤霉病后,赤霉病粒率下降到3.01%,下降2.57%,相对防效为42.96%,说明在小麦扬花初期进行1次赤霉病防治能基本将收获籽粒中赤霉病粒率降到4.00%以下。不防治处理下不同品种赤霉病粒率反映品种自身抗、耐赤霉病能力,10个红麦品种中不防治处理下有5个品种赤霉病粒率低于4.00%,达到国家三等小麦收购赤霉病粒率限制标准,占红麦品种数50%,12个白麦品种中仅有2个品种赤霉病粒率低于4.00%,占16.7%,反映出目前生产上应用品种中红皮小麦赤霉病抗(耐)性优于白麦品种。经1次防治后,22个品种中有18个品种赤霉病粒率降到4.00%以下,但仍有4个品种赤霉病粒率未达小麦收购4.00%标准,说明这部分抗(耐)赤霉病能力弱或防治不及时品种,在赤霉病重发年份需要适时开展赤霉病防治或增加防治次数(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