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两阶段膜池混合液颗粒粒径》

《表3 两阶段膜池混合液颗粒粒径》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絮凝预处理对奶牛场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影响的中试试验》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体积平均粒径D[4,3]表示膜池混合液颗粒平均粒径;d(0.1)、d(0.5)和d(0.9)分别对应于污泥混合液颗粒累积分布10%,50%和90%的粒径,下同。

混合液颗粒粒径随运行时间的变化如表3所示,其中体积平均粒径(D[4,3],μm)的变化规律与颗粒累积分布10%、50%和90%的粒径(即d(0.1)、d(0.5)和d(0.9))变化规律相一致。第1阶段和第2阶段膜池混合液中颗粒粒径D[4,3]总平均值分别为(68.11±42.12)μm和(136.02±25.46)μm,絮凝预处理使膜池颗粒粒径显著增加(P<0.05),第1阶段较小膜池混合液颗粒粒径也是导致MBR膜污染速率和TMP增长的重要因素。第1阶段各粒径值在0~30 d呈先增长后降低趋势,且试验23 d后基本回复到初始粒径值;而第2阶段各粒径值在0~30 d呈增长趋势,且试验第30天的各粒径值是初始粒径值的6~12倍。进入MBR之前,絮凝出水中颗粒粒径值较污水原水稍小但差别不大(对应0 d的粒径值);两阶段MBR膜池混合液粒径值,总体上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第1和第2阶段的最大值出现在第16天和第23天,较各阶段EPS和SMP浓度最大增幅滞后1周,表明,EPS和SMP可能是引起膜池混合液粒径增加的因素,但并非导致膜污染的直接原因。试验第2天时,第2阶段D[4,3]、d(0.5)和d(0.9)值是第1阶段粒径值的1.8~2.5倍,但试验第9~16 d两阶段膜池混合液各粒径值的差别不大(差值±10%),试验第23天后第2阶段各粒径值是第1阶段对应值的4~8倍。第2阶段颗粒粒径较大的原因可能是絮凝出水中残余NPAM通过吸附和架桥作用使膜池混合液中颗粒物粒径增大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