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各阶段颗粒污泥粒径变化Tab.2 Change of granule sludge diameter in each stage》

《表2 各阶段颗粒污泥粒径变化Tab.2 Change of granule sludge diameter in each stage》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低温下Ni~+和EDTA对厌氧产甲烷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由表2结合反应器效能可知,粒径的变大不仅使得微生物适应能力更强,反应器效能增强,而且沉降性能也更好。降温降基质含量阶段,颗粒污泥的粒径仍然明显变大,此阶段颗粒污泥的菌体主要的活性部分存在于污泥内层,污泥外层对低温胁迫起到了缓冲的作用。粒径越大,内核外包裹的“保护层”也就越厚,所以菌体能够在低温情况下正常增殖和代谢。185天时,颗粒污泥的粒径总体上变小了,尤其是3~5 mm粒径的颗粒污泥比例下降明显。原因是低温和低基质含量给厌氧菌带来了双重胁迫,前者抑制了菌种的活性而后者减少了微生物的营养物质来源。通过粒径的变化,污泥可能存在着“自适应”的调控手段:根据环境的改变增加或者降低EPS的分泌量,以达到既能抗低温又能更好传质的优化粒径。在常温高负荷的情况下,颗粒污泥通过EPS的聚集作用形成较大的颗粒,以厚厚的外壳来抵消水流的剪切力。在低温地基质的情况下,颗粒污泥减少EPS的分泌,缩小粒径,减少传质来增加营养物质的传质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