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不同树种的成活率:圣物的流动:基于成都藏文化用品街的民族志考察》

《表1 不同树种的成活率:圣物的流动:基于成都藏文化用品街的民族志考察》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圣物的流动:基于成都藏文化用品街的民族志考察》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礼物馈赠见于世界各地,然后,它所采取的形式则依据文化母体的不同而不同。”(1)藏传佛教是影响藏族社会和观念的核心文化机制,人们不仅仅根据亲缘、地缘等传统联系来创造、维持他们的社会关系,以“业报—布施—功德”思想来指导的各种行为,这种社会关系主要通过特殊的宗教礼物馈赠来创造、维持并不断强化。成都藏文化用品街的活力正是来自于这种礼物馈赠形式存在的互动模式(纪念品—亲朋好友;寺院—僧侣、居士、藏族;堪布活佛僧人—信徒供养布施;信徒—神),但真正发生互惠行为的主体是寺院、僧人和信众,双方面的群体以相互赠送礼物建立关系,信众慷慨供应实物及物质资源于寺院、僧人,寺院和僧众则通过仪式以“佛陀的智慧与教诲”“佛的护佑、力量”作为回报的礼物,也包含鼓励遵循道德上的行为纪律。寺院也依赖彼此相互依赖的互惠关系,通过财富的累积与重新分配,建立寺院、僧人和信众们的“功德施受”和“业报转换”共生体系。这种关系支持着这条街道商店的生意兴隆,而这种“经济上的兴奋状态”并不源于疯狂赚钱、获得经济利润的物质主义,而是和宗教为核心的整体文化机制有更大的关系。宗教文化用品虽然经过市场商品化过程,但它的重要意义却不局限于市场之内(市场只是它自我变身继续存在的手段),而是超越市场的礼物交换过程。宗教文化用品将人和超自然力量的特殊关系象征化和物质化,而这对于藏传佛教世界(宗教本身及其信徒)是至关重要的,使其存在并成为继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而这一切关系是宗教文化用品商品化关键所在,也是维持藏传佛教文化发展的动力,通过商品化的形式适应时空环境的变迁,使其在新环境中继续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