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各混播组合中平均每株豆科作物根系每天的提水量》

《表2 各混播组合中平均每株豆科作物根系每天的提水量》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紫花苜蓿和斜茎黄耆水力提升作用及其对伴生植物的效应》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AA、BB表示紫花苜蓿及斜茎黄耆单播,AC1、AC2、AC3与BC1、BC2、BC3分别表示比例为3:7、5:5、7:3的禾豆牧草混播组合。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混播方式间的提水量差异显著(p<0.05)。

即时域反射技术(TDR)具有数据采集准确及时、相对误差小、对土壤扰动小、操作简单、结果可靠等优势,目前在测定土壤含水量方面得到普遍应用。近年来,许多研究者采用分根装置与TDR水分测定系统相结合研究了不同植物的根系提水作用(Wan et al.,2000;Hirota et al.,2004;薛小红等,2007;阿拉木萨和周丽芳,2011)。此后,TDR与分根装置的结合成为研究水分提升作用的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但关键在于分根装置设计时要注意消除土壤毛管上升水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薛小红等,2007)。根据已发表的上下桶实验结果,上层干燥土壤含水量呈现出有规律的昼夜变化趋势,即在下午土壤含水量急剧下降,而在午夜至凌晨时段土壤含水量最高(李唯等,2007;薛小红等,2007;阿拉木萨和周丽芳,2011)。我们在制作“上下盆”实验装置时,在豆科牧草根系长入下盆后,将上盆用小木块垫起,使上下盆分离,并用水把上下盆连接处的土壤冲掉,只留根系与上盆相连,从而防止了下盆土壤毛细管作用对上盆水分的补给。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对上盆做了遮雨处理,因而上盆土壤水分的变化只受植物因素的影响。在我们的实验结果中,斜茎黄耆土壤含水量昼夜差值与薛小红等(2007)报道的最大土壤含水量昼夜差值相近,两种豆科牧草上盆土壤含水量昼夜差值及提水量存在显著差异,斜茎黄耆无论在单播还是混播时上盆土壤含水量昼夜差值及日平均提水量均显著高于紫花苜蓿(表2),说明斜茎黄耆的水力提升效果好于紫花苜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