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 文化形成机制与文化影响机制的实证检验结果》

《表5 文化形成机制与文化影响机制的实证检验结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文化差异与中国农村人口流动意愿——基于“稻米理论”的视角》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第(1)和(4)列为IV-Probit模型结果,以Wald检验内生性。第(2)列为工具变量的线性回归结果,以DWH检验内生性。*表示p<0.1,**表示p<0.05,***表示p<0.01,括号内为回归的标准误。

第(3)列的结果表明,主产粮为稻米的农村居民社会资本比非稻米的高,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个人社会资本是个体主义文化的3倍多。当个人内嵌于集体中而拥有更多社会资本时,流动则意味着社会资本转变为沉没成本,因而流动意愿比个体主义更低,假说3得证。第(4)列结果说明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家庭从事专业化生产的概率比个体主义文化高46.8%。农业专业化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农民收入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从事农业专业化更多的稻米区的农村居民流动意愿会更低,假说4得证。总之,文化通过社会资本和农业生产专业化两个途径影响流动意愿。居住在稻米区的农村居民处于集体主义文化下,社会资本较多,农业专业化生产的概率更高,居民流动意愿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