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中美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关键性能指标对比[4,39,40]a)》

《表1 中美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关键性能指标对比[4,39,40]a)》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沥青路面长期性能研究的经验与挑战》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a)表中符号含义如下:IRI,沥青路面平整度(in/mile,1 in/mile=0.01578 m/km);IRI0,施工后初始平整度(in/mile);RD,平均车辙深度(in);FCTotal,疲劳裂纹的面积占总车道面积的百分比(%);TC,温度裂缝指数(ft/mi);SF,现场系数,按公式SF=Age1.5{ln[(Precip+1)(FI+1)P02+(Precip+1)(PI+1

在交通运输部科技项目开展的同时,全国不同机构和学者也在不断开展路面的长期性能研究与实践.自20世纪90年代起,多所高等院校、研究所与企业对不同省份多种路面类型的性能进行了跟踪调研,包括数据收集、建模分析、长期性能跟踪观测等.在道路工作人员持续的探索研究和工程实践推动下,借鉴美国先进的力学分析与长期性能相结合的设计理念,我国在2017年出版的路面设计规范中,基于国内典型的高速公路结构、材料、交通与气候条件,建立了与永久变形、表面开裂以及疲劳特性相关的性能和寿命预估模型[35~38].如表1所示,形成了以限制路面病害程度为导向的结构与材料设计方法,实现了我国沥青路面设计体系质的飞越[41].但是,其长期性能预测模型对室内试验仍有较大依赖,相关系数的验证是基于有限的现场路段、交通条件与气候条件,对不同地域实际使用条件的反映仍有不足,亟需国家层面进行长期系统的实体工程数据支撑与验证[42~44].因此,其实用性、适用性以及预估模型的准确性都还有待进一步的修正与完善,尤其在长寿命沥青路面的设计和指导方面仍难以发挥精准的指导作用[45].